常青藤健康网 >疾病百科 > 疾病症状 > 溃疡性结肠炎

溃疡性结肠炎疾病详细介绍-凯发k8天生赢家

(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,结肠炎)

溃疡性结肠炎简介:溃疡性结肠炎(ulcerative colitis,uc),简称溃结,病因尚未完全阐明,主要是侵及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,常始自左半结肠,可向结肠近端乃至全结肠,以连续方式逐渐进展。临床症状轻重不一,可有缓解与发作相交替,患者可仅有结肠症状,也可伴发全身症状。

    别名
  • 发病部位
  • 传染性
  • 治愈率
  • 多发人群
  • 相关症状
  • 并发疾病
  • 无传染性
  • 57%
  • 35岁左右
    是否医保
  • 挂号科室
  • 治疗方法
  • 治疗周期
  • 治疗费用
  • 临床检查
  • 药物治疗、手术治疗
  • 30天
  • 市三甲医院约(3000-5000元)
  • 常见药品
  •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,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,美沙拉嗪肠溶片
疾病症状

疾病症状:

  一、临床表现

   1.类型

按临床表现和过程可分4型。

  (1)初发型:

症状轻重不一,既往无溃结史,可转变为慢性复发型或慢性持续型。

  (2)慢性复发型:

症状较轻,临床上最多见,治疗后常有长短不一的缓解期。复发高峰多在春秋季,而夏季较少。在发作期结肠镜检查,有典型的溃结病变,而缓解期检查仅见轻度充血、水肿,黏膜活检为慢性炎症,易误为肠易激综合征。有的患者可转为慢性持续型。

  (3)慢性持续型:

起病后常持续有轻重不等的腹泻、间断血便、腹痛及全身症状,持续数周至数年,其间可有急性发作。本型病变范围较广,结肠病变呈进行性,并发症多,急性发作时症状严重,需行手术治疗。

  (4)急性暴发型:

国内报道较少,约占溃结的2.6%,国外报道占20%。多见于青少年,起病急骤,全身及局部症状均严重,高热、腹泻每天20~30次,便血量多,可致贫血、脱水与电解质紊乱、低蛋白血症,衰弱消瘦,并易发生中毒性结肠扩张,肠穿孔及腹膜炎,常需紧急手术,病死率高。

  2.主要症状

腹泻或便秘,病初症状较轻,粪便表面有黏液,以后便次增多,重者每天排便10~30次,粪中常混有脓血和黏液,可呈糊状软便。便血是较常见的症状,主要由于结肠黏膜局部缺血及溶解纤维蛋白的活力增加所致。一般为小量便血,重者可呈大量便血或血水样便。腹痛多局限左下腹或下腹部,轻症者亦可无腹痛,随病情发展腹痛加剧,排便后可缓解。里急后重系由于炎症刺激直肠所致,并常有骶部不适。消化不良时常表现厌食、饱胀、嗳气、上腹不适、恶心、呕吐等。全身表现多见于急性暴发型重症患者,出现发热、水电解质失衡、维生素、蛋白质丢失、贫血、体重下降等。

  3.体征

左下腹或全腹压痛,可扪及降结肠特别是乙状结肠呈硬管状,并有压痛,有时腹肌紧张,肛诊可发现肛门括约肌痉挛,指套有黏液或血性黏液分泌物,直肠有触痛。有者可触到肝大,此与脂肪肝有关。

疾病病因

疾病病因:

目前的理论认为,uc 的发病机制是具有易感基因的人群中环境因素、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存在紊乱,诱导产生过激的免疫应答,损伤消化道。其中,环境因素可能在 uc 的发生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。

(一) 易感基因:

大量的研究发现uc的发生与易感基因相关。易感基因是一些与某种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基因。易感基因并不会导致某种疾病一定会发生,但患病的风险增高。与易感基因相关的疾病还必须有其他因素的参与才会发生和发展。因此,uc虽然与易感基因相关,有遗传倾向,但uc不是遗传性疾病。

(二) 环境因素:

同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类似,uc被认为是易感基因、环境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。

近50年内,uc发病率较前明显增加,但基因的变化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因此,在uc的发生中,环境因素应该起更重要的作用。

这类环境因素包括:吸烟、饮食、药物、人文和地理因素、精神和心理异常、阑尾切除术、胃肠道感染史以及肠道菌群紊乱和肠黏膜屏障的改变,其中吸烟、高膳食纤维饮食、vd、幽门螺旋杆菌和寄生虫感染以及阑尾切除术是uc的保护因素,胃肠道感染、抗生素、nsaids、口服避孕药、高糖和高脂肪饮食、环境污染、紧张和压力是危险因素等。

病理

溃疡性结肠炎是以黏膜为主的炎症,其并发症较克罗恩病少,所以溃结因并发症手术切除的标本没有克罗恩病多。浆膜层一般完整,外观光滑、光泽,血管充血,肠管缩短,以远端结肠和直肠最明显,一般看不到纤维组织增生;肠管黏膜表面有颗粒感、质脆,广泛充血和出血,有多个浅表性溃疡,沿结肠带呈线状分布或呈斑块状分布。严重者可见黏膜大片剥脱,甚至暴露出肌层,黏膜病变呈连续性,从直肠或乙状结肠开始,常常远段重,近段轻;左半结肠重,右半结肠轻。黏膜表面还可见到许多大小不等、形态各异的炎性息肉,以结肠多见,直肠则较少见。有时可见到炎性息肉相互粘连而形成的黏膜桥。

黏膜和黏膜下层高度充血、水肿,炎性细胞弥漫性浸润,主要为中性粒细胞、淋巴细胞、浆细胞和巨噬细胞。初起炎症限于黏膜,在上皮和腺体受损后炎症可发展到黏膜下层,一般不累及肌层和浆膜层。中性粒细胞浸润肠上皮,可导致隐窝炎和隐窝脓肿,上皮细胞增殖,杯状细胞减少或消失。小溃疡多位于黏膜层,呈弥漫性分布,底部可达黏膜下层,极少累及全层;溃疡底仅见薄层肉芽组织。

肉眼观察经过修复达到完全缓解的病例,其结肠黏膜难与正常黏膜区别,但病理学检查仍有异常改变,表现为腺管不规则,且有分支;杯状细胞增多,细胞增大,潘氏细胞化生。因而,溃疡性结肠炎最主要的病理变化为:①弥漫性连续性黏膜炎症;②黏膜溃疡;③隐窝脓肿;④假性息肉;⑤特殊细胞变化,潘氏细胞增生、杯状细胞减少。

疾病预防

疾病预防:

 溃疡性结肠炎预防 

   1.内科治疗

由于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,内科治疗的目的是控制急性发作、缓解病情、减少复发、防止并发症。目前尚不能使疾病根治,其治疗依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而定,主要包括一般治疗、营养支持治疗、对症治疗和药物治疗。药物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类,如柳氮磺吡啶和美沙拉秦(5-氨基水杨酸)、糖皮质激素、免疫抑制药和中医中药。近年来内科治疗新进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:肠道内营养即要素饮食的应用;新型5-氨基水杨酸制剂的应用;其他新剂型的应用;免疫抑制药的应用。

  (1)一般治疗:

  ①由于本病与胃肠道营养的关系密切,患者可能存在多种营养物质的缺乏,如蛋白质、维生素、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等,而营养不良反过来又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。因此,近年来无脂无渣的要素饮食已成为其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,应给以易消化、少纤维、富营养的食物,避免牛奶及乳制品。发作期给以流汁饮食,严重者应禁食,通过静脉给予营养治疗,使肠道获得休息。

  ②暴发型和急性发作期患者应卧床休息,精神过度紧张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;腹痛或腹泻明显者可给予少量阿托品、山莨菪碱(654-2)等药物,但大剂量使用有引起急性结肠扩张的危险。

  ③有贫血、失水、营养不良等重症或久病患者,应酌情输血、补液及全身性支持治疗。应用蛋白合成激素能改善一般状况,增进食欲,加速溃疡愈合。尤应注意水及电解质平衡,补充多种维生素,有利于病变恢复和改善全身状况。

  (2)药物:

  ①磺胺类:

首选胃肠道不易吸收的磺胺类药,其中以柳氮磺吡啶(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)效果最佳。本药在肠内经细菌分解为磺胺吡啶及美沙拉秦,后者是主要有效成分,对结肠壁组织有特殊亲和力,具有消炎作用。新型5-氨基水杨酸制剂主要有两种:一种含肠溶包膜,可使药物延迟释放,如美沙拉秦(艾迪莎);另一种为缓释剂型,如美沙拉秦(颇得斯安),其在胃肠道释放呈时间依赖性,从十二指肠开始一直到结肠。无论是控释剂型还是缓释剂型,其结肠内药物浓度均明显高于小肠内药物浓度。美沙拉秦(5-氨基水杨酸)主要用于轻、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期和缓解期的治疗。特别可用于对柳氮磺吡啶不能耐受或过敏的患者。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的疗效取决于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,因此近年来对远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主张采用局部药物治疗,如药物灌肠或者栓剂治疗,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而副作用明显降低。特别是美沙拉秦(5-氨基水杨酸)栓剂对直肠肛门炎症具有良好的疗效而副作用轻微。

  ②抗生素:

有继发感染者可用青霉素、氯霉素、庆大霉素、头孢菌素等,为了避免加重胃肠道症状,一般选择静脉用药。甲硝唑或替硝唑可抑制肠道厌氧菌,并有免疫抑制、影响白细胞趋化等作用。认为该药可明显减轻里急后重症状,对有肛周疾病和瘘管的患者疗效明显。每次0.4g,3次/d,口服,疗程3~6个月,病程1年以上者有效率在60%~70%。

  ③糖皮质激素和促皮质素(促肾上腺皮质激素):

近期疗效较好,有效率可达90%,能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,缓解中毒症状。一般适用于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、急性发作期或暴发型病例,但并发腹膜炎或有腹腔内脓肿形成者不宜应用。一般可用泼尼松(强的松)40~60mg/d,分3~4次口服。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至10~15mg/d,通常维持半年左右后停药,为减少停药后的复发,在减量过程中或停药后给以美沙拉秦(5-asa)口服。暴发型和严重发作期,可静脉滴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,一般前者疗效较佳,用量为25~50u/d;氢化可的松的用量是200~300mg/d,或甲泼尼龙(甲基强的松龙琥珀酸钠)40~80mg/d,疗程一般为10~14天,在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,以后可口服泼尼松(强的松)等制剂维持。

  ④免疫调节药:

对少数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或对糖皮质激素产生依赖的患者,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药。免疫调节药巯嘌呤(6-巯基嘌呤)和硫唑嘌呤均可选择性地作用于t淋巴细胞,但发挥作用缓慢,通常在用药3~6个月后出现疗效,但副作用较大。对磺胺药和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可谨慎试用。6-巯基嘌呤的用量为1.5mg/(kg·d),分次口服;硫唑嘌呤1.5~2.5mg/(kg·d),分次口服,疗程约1年。若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,两者剂量应相应减少。环孢素对骨髓无抑制作用,对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效果较好,多用于皮质激素治疗失败者,初始剂量为2~4mg/(kg·d),静脉持续滴注,或8mg/(kg·d)口服。

  ⑤其他药物:

如色甘酸(色甘酸二钠)可阻止肥大细胞、嗜酸细胞脱颗粒,从而抑制5-羟色氨、慢反应物质释放,减少抗原-抗体反应,可减轻症状;钙通道阻滞药,如维拉帕米(异博定)、硝苯地平、桂利嗪等能减少肠道分泌,缓解腹泻;中药小檗碱(黄连素)、苦参、白芨、云南白药、锡类散等做局部治疗有一定疗效。

  (3)不同部位或类型的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:

  ①溃疡性直肠炎:

  a.起始治疗:病变局限于直肠,症状多较轻,可采用美沙拉秦(5-氨基水杨酸)栓剂,2~3次/d,或可的松泡沫剂1~2次/d,每次1个栓剂。若出现栓剂不耐受,如下腹不适、直肠激惹,可改用柳氮磺吡啶(偶氮磺胺吡啶)片或美沙拉秦(5-asa)口服,2周内常可见效,以后改为维持量。

  b.维持治疗:美沙拉秦(5-asa)栓剂用作长期维持治疗较好,每晚1粒,可减少复发。栓剂不耐受者可用柳氮磺吡啶(sasp)或美沙拉秦(5-asa)口服维持,推荐维持量为柳氮磺吡啶(sasp )2g/d。注意监测血药浓度、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。

  ②左半溃疡性结肠炎:

起始治疗常用美沙拉秦(5-asa)灌肠剂,每晚4g,若3~4周后症状无缓解,可增量为早、晚各1次。或加用氢化可的松100mg/100ml灌肠,仍无效或患者难以耐受,可加用或改用柳氮磺吡啶(sasp)或美沙拉秦(5-asa)口服,先从小剂量开始,若可耐受则逐渐加量,如柳氮磺吡啶(sasp) 1g/d或美沙拉秦(5-asa) 1~1.2g/d,逐渐增至柳氮磺吡啶(sasp)4~6g/d或美沙拉秦(5-asa )4.8g/d。一旦症状缓解,应逐渐减量。维持治疗常用5-asa灌肠剂,每次4g,每晚1次或每3晚1次,或用sasp 1~2g/d、5-asa 1.2~2.4g/d口服维持。长期用sasp者,应补充叶酸。

  ③右半溃疡性结肠炎和全结肠炎:

起始治疗常用柳氮磺吡啶(sasp) 4~6g/d或美沙拉秦 2.0~4.8g/d口服,急性发作期可加用美沙拉秦(5-asa)灌肠剂或皮质类固醇灌肠。一旦症状缓解,应逐渐停用灌肠剂,并将口服柳氮磺吡啶(sasp)或美沙拉秦(5-asa)减至维持量。若无效,可改用泼尼松40~60mg/d口服。注意补充铁剂,亦可适当加止泻剂缓解症状。维持治疗用柳氮磺吡啶(sasp) 1~2g/d,或美沙拉秦(5-asa)1.2~2.4g/d。

  ④重型或爆发型溃疡性结肠炎:

该型患者常有全身症状,易并发中毒性巨结肠、肠穿孔,需住院观察治疗。迄今为止的主要治疗药物是皮质类固醇,重症病例还可点滴免疫抑制药或行结肠切除术,主要措施为胃肠外营养以便肠道休息和静脉用皮质类固醇。静脉营养同常规方法,皮质类固醇可用氢化可的松100mg静脉输注,每8小时1次,或泼尼松龙30mg静脉输注,每12小时1次或甲泼尼龙(甲基泼尼松龙)16~20mg每8小时静脉输注1次。后两种药物较少有钠潴留和钾丢失的副作用。效果不明显时可联用美沙拉秦(5-asa)灌肠或氢化可的松灌肠,2次/d,亦可联用抗生素。对皮质类固醇无效者,用小剂量环孢素2mg/(kg·d)持续静滴,可缓解病情,避免紧急结肠切除术,并可适当减少皮质类固醇用量。此外,有人采用粒细胞吸附疗法取得较好的疗效。粒细胞吸附疗法指从血中除去粒细胞、单核细胞、杀伤性t淋巴细胞等活化的白细胞,从而抑制炎症的疗法。粒细胞吸附器是一种血液滤过器,内部为充填乙酸纤维素的小珠,患者静脉血由此流过后,约60%的活化粒细胞、单核细胞被吸附。该疗法每周1次,每次1h,5次为一疗程,由于这是对症疗法,需定期维持治疗。粒细胞吸附疗法可适用于多种炎症性疾患,其有效率达58.5%,较皮质类固醇疗效44.2%高,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仅8.5%,而皮质类固醇达42.9%。

  ⑤慢性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:

部分患者对柳氮磺吡啶(sasp)、美沙拉秦(5-asa)、皮质类固醇无效,但又不愿手术治疗时,可用硫唑嘌呤治疗,从50mg/d开始,逐渐加量,最大量为2mg/(kg·d)。虽有效率达60%~70%,但起效需3~6个月,因此,常在治疗初期需用泼尼松维持治疗至少2个月才减量。若用巯嘌呤(6-巯基嘌呤)或硫唑嘌呤6个月后仍无效,可改用甲氨蝶呤(氨甲喋呤)2.5mg/周口服,逐渐加量至10~15mg/周,亦可25mg/周肌注。需8~10周才见效。

  2.外科治疗

溃疡性结肠炎多数经内科治疗收到较好效果,但仍有20%~30%病例需要外科手术治疗,切除病变肠段而获得根本性治愈。手术适应证包括:①内科治疗无效,长期持续或反复发作,患者营养状态差、丧失劳动力,儿童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者。②结肠纤维瘢痕狭窄造成梗阻或失去功能而持续腹泻者。③发生或可能发生癌变者。④uc暴发性发作或中毒性巨结肠经短时(2~3天)内科治疗无效者。⑤出现急性并发症者,如结肠穿孔或将要穿孔,大量便血。⑥肠外并发症尤其关节炎不断加重者。

  近10多年来,由于外科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,尤其是腹腔镜和吻合器的广泛应用,外科治疗有较大发展,在治疗观念上有较多的更新,术后功能不断改善,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。手术方式目前主要包括:回肠、结肠造口术;结肠全切除、回直肠吻合术;结直肠全切除、回肠造口术;结直肠全切除、回肠肛管吻合术。但术前应充分估计病情,明确病变范围,合理选用手术方式。

  (1)回肠结肠造口术:

主要用来治疗中毒性巨结肠、一般情况极差、不能耐受肠段切除的病例。单纯回结肠造口术使扩张结肠减压,待病情好转后行二期肠切除术。但中毒性巨结肠肠壁脆弱,缝合极为困难,所以近期该手术多为一期肠切除术取代。

  (2)全结肠切除、回直肠吻合术(total colectomy and ileorectal anastomosis):

此手术适用于直肠未发现病变者,操作简便,术后排便功能好,是回肠袋肛管吻合术(ileac pouch-anal anastomosis,ipaa)问世前惟一可避免永久回肠造口的手术。但保留的直肠存在疾病复发甚至癌变的可能,故须术后经常随访内镜检查。目前回直肠吻合术临床应用较少。

  (3)结直肠全切除、回肠造口术(total proctocolectomy with ileostomy):

是最彻底最传统的手术。切除了有病变的全部肠管后,虽无病变复发和癌变的后顾之忧,但存在粪便和粪袋处理困难等诸多问题,给患者会带来长期生活上和精神上的负担。

  (4)ipaa:

近年被广泛用于治疗uc、家族性息肉病及某些直肠良性疾病,是较理想的手术。ipaa术是在切除病变的全部直肠黏膜和结肠,防止疾病复发和癌变的基础上,经直肠肌鞘内拉出回肠袋与肛管吻合,保留肛门括约肌和自制排粪功能。盆腔内贮存袋的建立是回肠肛管直接吻合的巨大进步,大大减少了排便次数,从而取代了回肠肛管直接吻合术。

  二、预后

  国内溃疡性结肠炎以慢性复发型、慢性持续型为多,轻症及缓解期长者预后较好,病变只局限于直肠者预后良好。年过60岁或20岁以下者,病情往往较严重,常有并发症,低血钾、低蛋白血症、病变范围又广者,预后差。伴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椎炎并不影响预后。并发结肠穿孔或大出血时,预后较差;病程超过10年者,癌变率较高。

疾病鉴别

疾病鉴别:

  本病常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诊断。

  (一) 肠易激综合征

  发病与精神、心理障碍有关,常有腹痛、腹胀、腹鸣,可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,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症状。粪便有黏液但无脓血,显微镜检查偶见少许白细胞,结肠镜等检查无器质性病变。

  (二) 大肠癌

  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,直肠癌指诊检查时常可触及肿块,粪隐血试验常呈阳性。结肠镜和钡灌肠检查对鉴别诊断有价值,但须和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相鉴别。

  (三) 阿米巴肠炎

  病变常累及大肠两端,即直肠、乙状结肠和盲肠、升结肠。溃疡一般较深,边缘潜行,溃疡与溃疡之间黏膜多为正常,粪便检查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,通过结肠镜采取溃疡面渗出物或溃疡边缘组织查找阿米巴,阳性率较高;抗阿米巴治疗有效。

  (四)血吸虫病

  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,常有肝脾肿大,慢性期直肠可有肉芽肿样增生,可有恶变倾向;粪便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,孵化毛蚴呈阳性结果。直肠镜检查在急性期可见黏膜有黄褐色颗粒,活检黏膜压片或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。

  (五)慢性细菌性痢疾

  一般有急性痢疾的病史,多次新鲜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,抗生素治疗有效。

  (六)缺血性结肠炎

  多见于老年人,由动脉硬化而引起,突然发病,下腹痛伴呕吐,24~48h后出现血性腹泻、发热、白细胞增高。轻者为可逆性过程,经l~2周至1~6个月的时间可治愈;重症者发生肠坏死、穿孔、腹膜炎。钡灌肠x线检查时,可见指压痕征、假性肿瘤、肠壁的锯齿状改变及肠管纺锤状狭窄等。内镜下可见由黏膜下出血造成的暗紫色隆起,黏膜的剥离出血及溃疡等,与正常黏膜的明显分界。病变部位多在结肠脾曲。

  (七)其他

  还须鉴别的疾病有肠结核、假膜性肠炎、放射性肠炎、结肠息肉病、结肠憩室等。

疾病检查

疾病检查:

  一、实验室检查

   1.粪便检查

活动期以糊状黏液、脓血便最为常见,镜下检查有大量的红细胞、脓细胞,其数量变化常与疾病的病情相关。涂片中常见到大量的多核巨噬细胞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。为了避免因口服铁剂或饮食引起大便隐血试验呈假阳性,可以采用具有较高特异性的抗人血红蛋白抗体作检查。粪便病原学检查有助于排除各种感染性结肠炎,容易混淆的病原体包括痢疾杆菌、结核杆菌、空肠弯曲杆菌、沙门菌、贾兰鞭毛虫等,其次为阿米巴原虫、难辨梭状杆菌、沙眼衣原体、巨细胞病毒、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病毒、单纯性疱疹病毒、norwalk病毒、组织胞浆菌、芽生菌、隐球菌、耶尔森小肠结肠炎杆菌等。

  2.血沉(esr)

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活动期时,esr常升高,多为轻度或中度增快,常见于较重病例。但esr不能反应病情的轻重。

  3.白细胞计数

大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,但在急性活动期,中、重型患者中可有轻度升高,严重者出现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。

  4.血红蛋白

50%~60%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低色素性贫血。

  5.c反应蛋白(crp)

正常人血浆中仅有微量c反应蛋白,但轻度炎症也能导致肝细胞合成和分泌蛋白异常,因此,crp可鉴别功能性与炎症性肠病。损伤16h crp可先于其他炎性蛋白质升高,而纤维蛋白原和血清黏蛋白则在24~48h后才升高。在crohn患者,crp较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高,提示两者有着不同的急性反应相。ibd有活动时,crp能反应患者的临床状态。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crp常持续升高;在病情较严重的患者,若crp高时,对治疗的反应则缓慢。该试验简单易行、价廉,较适合在基层医院使用。

  6.免疫学检查

一般认为免疫学指标有助于对病情活动性进行判断,但对确诊本病的意义则有限。在活动期,血清中igg、iga和igm可升高,t/b比率下降。在crohn病和一些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,白介素-1(il-1)和白介素-1受体(il-1r)的比值较正常人和其他炎症患者为高。炎症性肠病的组织中il-1含量增加,而且其含量与病变的活动性成正比。有资料表明,炎症性肠病中巨噬细胞处于高度活跃状态,并分泌tnf-α,而测定tnf对了解ibd患者病变的程度与活动度具有重要意义。

  二、影像学检查

   1.x线检查

x线检查一直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,即使结肠镜应用后,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仍具有独有的价值,是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的重要措施。

  (1)腹部平片:

在临床上已很少应用腹部平片诊断溃疡性结肠炎,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诊断中毒性巨结肠。对中毒性巨结肠患者应每隔12~24h作一次腹部平片检查,以监测病情变化。x线表现为结肠横径超过5.5cm,轮廓可不规则,可出现“指压迹”征。

  (2)钡剂灌肠检查:

钡灌肠检查是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,但x线检查对轻型或早期病例的诊断帮助不大。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明显优于单钡剂造影,有利于观察黏膜水肿和溃疡。x线主要表现为:

  ①黏膜皱襞粗乱或有细颗粒变化,有人形象地描述为“雪花点”征,即x线示肠管内充满细小而致密的钡剂小点。

  ②多发性浅龛影或小的充盈缺损。

  ③肠管缩短,结肠袋消失呈管状。初期所见为肠壁痉挛收缩,结肠袋增多,黏膜皱襞增粗紊乱,有溃疡形成时,可见肠壁边缘有大小不等的锯齿状突起,直肠和乙状结肠可见细颗粒状改变。后期由于肠壁纤维组织增生以致结肠袋消失,管壁变硬,肠腔变窄,肠管缩短,呈水管状。有假息肉形成时,可见肠腔有多发的圆形缺损。

  (3)肠系膜上或肠系膜下动脉选择性血管造影:

血管造影可使病变部位的细小血管显影,对本病的诊断可提供有力帮助。典型表现可见肠壁动脉影像有中断、狭窄及扩张,静脉像早期则显示高度浓染,而毛细血管像显示中度浓染。

  2.ct和mri检查

以往ct很少用于肠道疾病的诊断,而近几年随着技术的提高,ct可模拟内镜的影像学改变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。表现有:

  (1)肠壁轻度增厚。

  (2)增厚的肠壁内可显示有溃疡。

  (3)增厚的结肠壁内、外层之间呈环状密度改变,似“花结”或“靶征”。

  (4)可显示溃疡性结肠炎的并发症,如肠瘘、肛周脓肿。但ct所示肠壁增厚为非特异性改变,且不能发现肠黏膜的轻微病变和浅表溃疡,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。

  mri检查费用昂贵,对肠道疾病诊断效果差,但在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肠腔外病变和并发症方面可能有一定价值。

  3.结肠镜检查

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,既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变化,可确定病变的基本特征和范围,又能进行活组织检查,因此,可以大大提高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准确率,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。此外,在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监测过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作用。但病变严重并疑将穿孔、中毒性结肠扩张、腹膜炎或伴有其他急腹症时,应列为结肠镜检查的禁忌证。内镜下黏膜形态改变主要表现为糜烂、溃疡和假息肉形成,表现为:黏膜多发性浅表溃疡,伴充血、水肿,病变多从直肠开始,呈弥漫性分布;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,黏膜血管模糊,质脆易出血;病变反复发作者可见到假息肉,结肠袋消失、肠壁增厚等表现。

  (1)在活动期,受累的同一肠段的改变几乎均匀一致。初期主要是黏膜充血、水肿,血管纹理紊乱、模糊,半月襞增厚,肠管常呈痉挛状态;随后黏膜面变粗糙,出现弥漫分布、大小较一致的细颗粒,组织变脆,有自然出血或接触出血,腔内有黏液性分泌物;进一步发展则黏膜出现糜烂,伴有许多散在分布的黄色小斑,乃隐窝脓肿形成后脓性分泌物附于腺管开口所致;而后黏膜面形成许多溃疡,溃疡较小而表浅,针头样、线形或斑片状,形态不规则,排列无规律,围绕肠管纵轴和横轴相互交错,这是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的重要特征。周围黏膜亦有明显充血糜烂等炎性反应,几乎无正常残存黏膜可见。

  (2)在缓解期,内镜的主要表现为黏膜萎缩和炎症性假息肉。因本病的病理改变一般不超过黏膜下层,所以不形成纤维化和瘢痕,可完全恢复正常。病情较轻者,炎症消退后肠黏膜充血、水肿也逐渐消失,溃疡缩小呈细线状或愈合消失,渗出物吸收;慢性持续型或复发缓解型病例,肠黏膜出现萎缩性改变,色泽变得苍白,血管纹理紊乱,黏膜正常光泽丧失,略显干燥,残存黏膜小岛可因上皮和少量纤维组织增生可形成假性息肉,假性息肉多少不定,大小不等,可有蒂或无蒂。黏膜桥是溃疡反复发作向下掘进,而边缘上皮不断增生,在溃疡上相对愈合连接,两端与黏膜面连接而中间悬空的桥状形态而形成的,并非溃疡性结肠炎所特有。

  (3)在晚期,严重且反复发作的溃疡性结肠炎者,可出现结肠袋消失,肠管缩短,肠腔狭窄,黏膜面粗糙呈虫咬样,形成x线上所谓铅管样结肠。

  暴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是引起中毒性巨结肠最常见的原因。内镜检查可见病变累及全结肠,正常形态消失,肠腔扩大,结肠袋和半月襞均消失,黏膜明显充血、糜烂、出血并见溃疡形成,大片黏膜剥脱。因肠壁菲薄,必须指出爆发性溃疡性结肠炎并中毒性巨结肠时应禁忌内镜检查,否则极易引起穿孔或使病变进一步加重。

  结肠镜下活体组织学检查呈炎性反应,可根据隐窝结构、固有层内的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炎症的分布,来区分急性与慢性病变,以糜烂、溃疡、隐窝脓肿、腺体异常排列、杯状细胞减少及上皮的变化较常见。隐窝形状不规则、扩张或分支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表现,也可有隐窝萎缩,使黏膜面变形。固有层中可见中性粒细胞、单核细胞、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,也可见帕内特细胞(潘氏细胞)化生。

  依内镜所见,对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分级方法颇多,其中miner分级法为较多学者所采用。

  0级:黏膜苍白,血管网清晰,呈分支状。黏膜下见细小结节,其表面黏膜正常。

  ⅰ级:黏膜尚光滑,但充血、水肿,折光增强。

  ⅱ级:黏膜充血、水肿,呈颗粒状,黏膜脆性增加,接触易出血或散在自发性出血点。

  ⅲ级:黏膜明显充血、水肿、粗糙,明显自发性出血和接触性出血。有较多炎性分泌物,多发性糜烂与溃疡形成。

  4.超声显像

因肠腔内气体和液体的干扰,超声显像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,因此,超声显像被认为不适合于胃肠疾病的检查,但仍有学者致力于超声在胃肠疾病诊断中应用价值的探索。研究者提出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超声征象是肠壁增厚,范围在4~10mm(正常为2~3mm);同时可显示病变的部位、范围和分布特点。

疾病就诊

疾病就诊:

1、描述就诊原因(从什么时候开始,有什么不舒服?)

2、体重下降多少,饮食每日多少,比平时增加多少,体重与饮食的关系。

3、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?

4、有无腹泻、便血等伴随症状?

5、大便、睡眠情况。

6、是否到过医院就诊,做过那些检查,检查结果是什么?

7、治疗情况如何?

8、有无药物过敏史?

疾病治疗

疾病治疗:

溃疡性结肠炎一般治疗

一、治疗原则

(一)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

从病情出发,认真排除各种有因可查的结肠炎。对疑诊病例如果不能确诊,可先按感染性肠炎治疗或观察后复查,也可按uc予5-asa试验性治疗,并进一步随诊。但是,在明确诊断前,不宜用gcs治疗,尤其是儿童患者。

(二)掌握好分级、分期、分段治疗的原则

如诊断标准所示,分级指按疾病的严重度,采用不同药物和不同治疗方法;分期指疾病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,活动期以控制炎症及缓解症状为主要目标,缓解期应继续维持缓解,预防复发;分段治疗指确定病变范围以选择不同给药方法,远段结肠炎可采用局部治疗,广泛性结肠炎或有肠外症状者则以系统性治疗为主。直肠型uc治疗原则和方法与远段结肠炎相同,局部治疗更为重要,优于口服用药。

(三)综合评估具体病情

综合评估具体病情,包括是初发还是复发、疾病活动程度、病变部位(直肠、左半结肠、全结肠)和疾病类型(复发频率、病程、对既往治疗的反应、药物不良反应、肠外表现)等情况确定治疗药物、方法及疗程,尽早控制发作,防止复发。

(四)关注并发症和药物的不良反应

uc患者可有感染等并发症,尤其是生物制剂、gcs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。注意疾病并发症,以便估计预后、确定治疗终点及选择内、外科治疗方法。此外,还应注意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,随时调整治疗。

(五)规范化治疗

综合判断全身情况,以便评估预后及生活质量。综合性、个体化处理每一个uc患者,包括日常饮食、营养治疗、心理及对症处理,内、外科医师共同会诊以确定内科治疗的限度和进一步处理方法。

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

(二) 基于病变部位的uc治疗方案

1.直肠型uc

轻中度直肠型uc强调局部用药,首选5-asa栓剂 0.5-1g/d,亦可选择5-asa灌肠剂。由于患者对栓剂在直肠内的耐受性比灌肠剂好,因而疗效更佳。

使用5-asa栓剂联合口服5-asa比单一局部用药更有效。

5-asa制剂治疗无效时,应予gcs治疗,可作为升阶梯治疗的选择。

单纯口服5-asa的效果欠佳。

也可选择中药灌肠,如锡类散等。

重度直肠型uc必须住院接受系统治疗,详见重度uc治疗章节。

2. 左半结肠型uc

轻中度的左半结肠型uc以局部治疗为主,并应联合口服药物治疗。

首选局部灌肠加口服氨基水杨酸类制剂治疗。不宜单一局部用药或口服用药。

由于栓剂不及灌肠剂播散范围广,因而疗效也不及灌肠剂。

5-asa为一线治疗药物,sasp比5-asa副作用发生率高。局部治疗可选择5-asa灌肠液1-2g或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盐灌肠液100- 200mg,每晚1次保留灌肠。有条件者可用布地奈德2 mg保留灌肠,每晚1次。

泼尼松40mg/d适用于需要快速见效的患者或用5-asa无效者。泼尼松的应用时间一般在8周以上,然后在及时检查并确认病情缓解时,再逐渐减量。减量过快与早期复发相关,通常需要3个月至半年减量至完全停药。

gcs依赖者应使用aza 2.0-2.5 mg/kg.d或6-mp 1.0-1.5mg/ kg.d;csa对重度、gcs依赖型uc有效。

重症左半结肠型uc必须住院系统治疗,详见重度uc治疗。

3. 广泛结肠型uc

轻中度的广泛结肠型uc应选择口服5-asa制剂联合局部5-asa灌肠治疗,用药以口服药物为主。单一途径用药疗效均较差。

对5-asa反应欠佳者需口服gcs治疗,治疗方法同左半结肠型uc。

重症广泛结肠型uc需住院接受积极的系统治疗,详见重度uc治疗章节。

(三) 基于疾病行为的uc治疗方案

1.复发型uc的治疗

简单复发患者的治疗方案应采取既往治疗有效的方案。

2.早期复发型uc

早期复发(<3个月)的患者宜予嘌呤类药物治疗。治疗策略不但需考虑目前的复发,还应着眼于降低未来再一次复发的概率。

3.gcs依赖型活动性uc

(1)对于gcs依赖型的uc患者,aza比5-asa更容易诱导临床及内镜缓解。aza应作为gcs依赖患者的首选。

(2)ifx每8周一次连用1年也具有撤除gcs的作用。

(3)ifx以及手术治疗后,应继续予aza或ifx来维持缓解。

4.gcs抵抗型uc

gcs抵抗型的uc是指尽管使用泼尼松龙达到0.75mg/kg.d,时间超过了4周,病人仍然有疾病活动。对于gcs抵抗性的uc可进行如下处理:

1)需考虑有无其它导致症状持续的因素,如合并cmv感染或肿瘤。

2)应予嘌呤类药物治疗,同时也应考虑手术治疗。

3)ifx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免疫抑制剂也应纳入考虑。

5.免疫抑制剂耐药型uc

1)应考虑ifx及手术治疗。

2)持续不能维持撤除gcs时,应继续诱导缓解治疗,不宜行缓解期药物治疗。

缓解期uc治疗

活动期uc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后,通常2-3个月进入缓解期。缓解期应继续维持缓解治疗,预防复发。缓解期的维持缓解治疗和活动期的诱导缓解治疗同样重要。判断活动期uc是否进入缓解期,除了依据临床表现外,更重要的是内镜下黏膜愈合,甚至包括内镜活检标本的组织学愈合。

活动期uc一旦已经进入缓解期,必须立即调整原诱导缓解治疗方案为维持缓解治疗方案。维持缓解治疗通常应持续1-3年。详见维持缓解治疗章节。

溃疡性结肠炎手术治疗

(三)手术治疗

溃疡性结肠炎多数经内科治疗收到较好效果,但仍有20%~30%病例需要外科手术治疗,切除病变肠段而获得根本性治愈。手术适应证包括:①内科治疗无效,长期持续或反复发作,患者营养状态差、丧失劳动力,儿童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者。②结肠纤维瘢痕狭窄造成梗阻或失去功能而持续腹泻者。③发生或可能发生癌变者。④uc暴发性发作或中毒性巨结肠经短时(2~3天)内科治疗无效者。⑤出现急性并发症者,如结肠穿孔或将要穿孔,大量便血。⑥肠外并发症尤其关节炎不断加重者。

近10多年来,由于外科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,尤其是腹腔镜和吻合器的广泛应用,外科治疗有较大发展,在治疗观念上有较多的更新,术后功能不断改善,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。手术方式目前主要包括:回肠、结肠造口术;结肠全切除、回直肠吻合术;结直肠全切除、回肠造口术;结直肠全切除、回肠肛管吻合术。但术前应充分估计病情,明确病变范围,合理选用手术方式。

溃疡性结肠炎辨证论治

二、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

  治疗原则主要是保持和增强心的代偿功能,一方面应避免心过度负荷,如重体力劳动、剧烈运动等,另一方面亦须注意动静结合,适应作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,增强体质,提高心的储备能力。

  适当的体力活动与休息,限制钠盐的摄入量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。注意预防风湿热与感染性心内膜炎。合并心衰时,使用洋地黄制剂,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。

  孔氏特效验方馆的风心康复汤  基本方:制草氏30g,党参30g,麦冬12g,玉竹15g,制寸子10g,茯苓30g,制牟大30g,甲珠20g,泽兰20g,制与又20g,车前子20g(包煎),葶苈子15g,百部10g,冬虫夏草1g,制草今15g,煅龙骨20g,煅牡蛎20g,浮小麦60g,焦三仙各15g,炮姜10g,焦术10g。

  服用:水煎服,每付煎3次,兑一块,分3次服,每日服3次,15付一个疗程。

疾病护理

疾病护理:

溃疡性结肠炎一般护理

  【预防】

  减少过敏食物及损伤肠道药物的摄入,减少精神负担和精神创伤,避免感染疾病发生,保持较长的维持治疗,可减少复发。

  【治愈标准】

  1.近期治愈

  临床症状消失,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正常。停药或仅用维持量药物,观察6个月无复发。

  2.有效

 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,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。

  3.无效

  经治疗后临床症状、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。

疾病饮食

疾病饮食:

溃疡性结肠炎饮食原则

溃疡性结肠炎吃什么好

(一)低脂肪、适量蛋白

由于高脂肪、高蛋白食物改变了肠道菌群、较多的抗原易于诱导免疫反应,从而参与了uc的发生和发展。因此,日常饮食应避免高脂肪、高蛋白食物,采用低脂肪和适量优质蛋白食物。适量的优质蛋白的摄入有利于病变组织的修复。

(二)高膳食纤维

高膳食纤维饮食有利于恢复肠道正常的菌群,保持大便通畅,减少了大便中不良成分对消化道黏膜的不良刺激。

但是,当uc处于活动期,尤其是有明显的腹泻及脓血便时,应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,不应进食过多的膳食纤维,甚至可以暂停一段时间。

(三)高维生素

uc的发生与维生素的缺乏,尤其是vd的缺乏相关,而补充维生素则有利于uc的缓解。因此,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,适量补充足够的维生素。

(四)清淡易消化

由于uc主要累及全消化道,同时还由于药物的副作用,uc患者的饮食摄入、消化及吸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。为保重uc患者的营养均衡,减少饮食对消化道的不良刺激,应给予可口、清淡及易消化的食物。

溃疡性结肠炎吃什么不好

(一)粗糙食物

由于uc患者消化道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,粗糙的饮食不利于消化及吸收,并且还会因为粗糙的饮食本身及继发的腹泻加重消化道黏膜的损伤。

(二)海鲜和牛奶

海鲜和牛奶,尤其是生的海鲜和牛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,这些蛋白质作为抗原可诱导变态反应,从而诱发或加重uc患者消化道黏膜损伤。同时,还由于中国人对海鲜和牛奶等生蛋白不耐受,海鲜和牛奶性的饮食更容易导致uc的复发或病情加重。

(三)刺激性食物

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会直接损伤消化道黏膜,尤其是已损伤的消化道黏膜,同时还刺激肠蠕动和黏膜分泌,诱发或加重腹泻,从而诱发或加重uc病情。

(四)油腻食物

由于uc患者消化道结构和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,进食油腻的食物将会导致uc患者消化及吸收不良。因此,uc患者不能耐受油腻食物。

溃疡性结肠炎食疗偏方

①健脾止泻糕:

  鲜山药250克、赤小豆150克,芡实米30克、白扁豆20克、茯苓20克、乌梅4枚、果料及白糖适量。制法:赤小豆成豆沙加适量白糖。茯苓、白扁豆、芡实米共研成细末、加少量水蒸熟。鲜山药去皮蒸熟加入上粉,拌匀成泥状,在盘中一层鲜山药粉末泥,一层豆沙,约6-7层,上层点缀适量果料,上锅再蒸。乌梅、白糖熬成脓汁,浇在蒸熟的糕上。分食之有健脾止泻之功。

  ②百合粥:

  芡实、百合各60克。上两味药放入米粥内同煮成粥,主治脾虚泄泻。

  ③紫苋菜粥:

  紫苋菜100克,白米50克,先用水煮苋菜,取汁去滓,用汁煮米成粥,晨起做早餐服之。

  ④银花红糖茶:

  银花30克,红糖适量,泡水饮用。

  ⑤石榴皮红糖茶:

  石榴皮1-2个,红糖适量,泡水饮用。

  ⑥车前草60克,灶心土60克,生姜3克,水煎服。

   资料仅供参考,具体请询问医生


↑ up